自从1983年第一株转基因植物问世以来,转基因技术的前行就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如今已有数十种乃至上百种转基因植物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中诞生,涉及作物种类包括木瓜、大豆、玉米、茄子等。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概念认识却广泛受到阴谋论和政治群体的影响。
与所有技术一样,转基因技术在应用时需要严格的论证和政府的监管。尽管各国政府的监管方式有所不同,对转基因的科学理解却早已达成共识。澎湃新闻整理了国内相关学者的科普演讲,为公众简述转基因是什么、研究的必要性,并对转基因常见误解进行解答。本篇为该系列的第1篇。
紫色的玉米和小西红柿(圣女果),哪一个是转基因作物?
答案:以上都不是。
紫玉米为南美安第斯山的原生植物,富含蓝红色的类黄酮素;而现在普遍种植的大西红柿实际上就是由在南美发现的小西红柿驯化选育出来的,因此小西红柿才是“原生态”西红柿。
外观并不能作为判断一种作物是否为转基因作物的因素。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卢宝荣,在日前由墨子沙龙于上海举办的“科学精神中国行”活动中表示,人们今天吃的很多食物并不是过去所谓纯天然原始的物种食物,包括小西红柿到大番茄的这种状态改变,主要是由于基因发生了变化。
如果基因不发生改变,新品种就不可能产生,这是千百年农业基本的理论。人类不断地通过传统的杂交育种,培育成今天的大西红柿,提高产量,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太空育种、辐射育种、化学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现在,辐射育种和化学诱变育种已经在实践中逐渐消失,因为育种效率不高。”卢宝荣说,“以前我们总听说太空西瓜很大,但谁也没吃过太空西瓜。事实上,西瓜种子在太空走一圈,下来以后绝大部分是歪瓜裂枣,真正能产生大西瓜的很少,说明这种育种可控性是很低的,变化完全是随机的。”
卢宝荣介绍,目前杂交育种相对比较稳定,可以按照优势互补的理念,对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品种进行杂交。但杂交育种需要不断地去杂交,不断地随机组合,最后得到相对可以妥协的结果。因此杂交育种的效率相对来说比较低。
转基因则是在杂交育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人工的方法将基因由一个生命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生命体,由转移后得到新的基因生命体,就叫转基因生物。相比杂交育种,转基因育种更精准。
“比如转基因玉米,通过现代技术锁定要转入的抗病基因的位置,再把这一基因放到玉米中,便可以期待转基因玉米的后代具备抗病能力了。” 卢宝荣说。
由于微信无法分享本站内容,可将网站文章通过QQ或脸书及推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