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域名出售-玉米号社会部分药价10倍起涨 背后是垄断了原料的厂商在操纵?
部分药价10倍起涨 背后是垄断了原料的厂商在操纵?
2022-07-08

对于很少去医院的我,对药价基本无感。感知到药品价格涨了,是一盒小小的金霉素眼膏,三四年前买的时候是5毛钱一盒,便宜得我自己都惊讶,如今变成了5元,除了10倍的数字理性感知,感官上并未受刺激。

我被刺激是因为看了篇《经济参考报》的药价几十倍上涨的报道,“一瓶用于心脏急救的常用药硝酸甘油片从4块多钱涨至60多元且很难买到;治疗农药中毒的氯解磷定,一盒价格从政府招标挂网价48.8元涨至1017元;用于断指再植的盐酸罂粟碱,从9.4元涨到349.9元”,涨幅的确吓人,可联想到两年前环保风暴刮到了绍兴,染料分散剂暴涨的历史,也还解释得通,涨价中既然有相当的合理成份,我们求真求实的心思也就容易“息事宁人”了。

令人愤怒的,是报道中提到的不良商人串通垄断药品原料进而哄抬药价牟取暴利,并且这种药品市场上的“垄断牟利”已呈现组织化、常态化。比如某种药的原料全国原有三个生产厂,现在环保关停了一个,只剩两个,就有企业把这两个厂产的原料全部买断,然后漫天要价。垄断了原料药的“药霸”们甚至霸道到下游企业的生产计划要向他们报备。这我就不理解了,药材原料不过是化工原料之一种,中医药的原料更是可以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怎么就可能有人能垄断了药品的上游原料。

恕我愚钝,提起国内药物的价格体系,一直觉得很迷幻,尤其近来的“去管制”和“双轨制”之后的药价。比如有病人在上海医院开出的乙肝抗病毒药恩替卡韦分散片,一盒17.36元,到江苏用医保卡购买,价格竟是310.8元。上海市是“4+7药品带量采购”的试点城市,有批发价的优势,但带不带量,集中不集中采购,价格差如此多还是令人匪夷所思。药品集采,中标药品的平均降幅就达52%,最高降幅达96%,这就让人不解了,一家药品如果能用零售价的4%价格制作出来,再以25倍的成本价格出售给患者,这还算是药品么?作为救死扶伤的基本民生物资,怎么可能如此暴利?要知道,这些药品绝大多数都不是原研药,都不需要分摊昂贵的研发费用的。

图|视觉中国

集中采购揭开的药品生产和销售的一团乱麻还没有理清,现在,药品原料又冒出来串联垄断的征兆。市场的失序,问题出在哪里呢?

这里只是我的一点浅显的观察。辉瑞公司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的万艾可的美国基本专利于2012年到期,在中国的专利于2014年7月到期。美国到期后,十余家药企的仿制申请获得FDA的批准,美国的市场上可谓百舸争流,药价大降。在韩国,市场瞬间冒出28种仿制药。可到了中国,只有白云山一家获得了批准,并且这款名为金戈的药品剂量是万艾可的一半,仿制药与原研药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两厂家和谐相处,都定价不菲。2017年金戈实现销售收入5.63亿元,而其同期的生产成本为4149.65万元,毛利率竟然高达92.7%。对于一款仿制药,这真是令人难以想象。对此,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竟说,“中国仿制药企业更多的还是以简单模仿为主,众多企业涌入单一仿制药市场是一种资源浪费。”

图|视觉中国

追根溯源,2015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公布废止药品价格文件的通知》,药品不再由政府定价,药价形成机制,一是药品的“带量采购”,二是国家医保局的医疗制度保障体系。但药品生产的审批制依然故我,也就是说供给一方并无实质性改革,价格却放开了。这就为很多常规药的涨价打开了方便之门。审批制下,一种原料、一种药品只有少数企业能生产,它们就既有动力又有可能形成垄断行为。如果政府部门把精力放在监管药品和原料的质量上,而不是授权生产上,生产企业更多了,恐怕他们也就没办法串通加价了。

年初,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河南九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尔康医药经营有限公司两家扑尔敏原料药企业的垄断行为给与处罚,两家涉案企业罚没共计1243.14万元。这1200万元的依据是什么呢?分别是两家企业上一年度销售额的8%和4%。操纵涨价幅度动辄几倍到数十倍,这样的罚款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但市场管理部门也很无奈,按照《反垄断法》,8%的销售额已经算得上是顶格处罚了。纵观多行业多国家的反垄断实践,企业再垄断,价格一下子能提几十倍的情况都极为罕见,甚至绝无仅有。

医药市场的问题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股票市场的痼疾,人为制造的资源的稀缺,必然导致各种寻租的发生,引发市场的混乱。理顺医药市场的价格体系,还是应该放开市场准入,让“看不见的手”,也就是市场本身发挥作用。